位置:
首頁
西平縣人民檢察院積極探索“心理服務+檢察”工作模式 深度參與社會治理

西平縣人民檢察院積極探索“心理服務+檢察”工作模式 深度參與社會治理

來源:平安駐馬店 發(fā)布時間: 2022-05-18 瀏覽:2223 次
       

近年來,西平縣人民檢察院推進“心理服務+檢察”工作模式,發(fā)揮心理服務在信訪、刑檢、未檢等檢察工作中的作用,有力促進司法辦案“三個效果”的有機統(tǒng)一。

一、推進“心理服務+信訪”,維護信訪人員權益。將每周三確定為心理咨詢師接訪日,經信訪人同意,由心理咨詢師參與接訪、心理疏導,既解法結又解心結。一是建立分析研判機制。通過一線接訪,掌握一手信息,與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反饋,篩查出具有信訪隱患的重點人員。對排查出的重點人員歸類建檔,定期研判,集體會商,研究解決重點人員心理疏導、干預的具體措施。二是建立疏導干預機制。具有心理咨詢師資格的檢察干警接訪時,聽取信訪人訴求,評議信訪事項,適時適度安撫上訪群眾情緒,對部分思想偏執(zhí)的信訪人進行心理疏導,并由接訪干警進行釋法說理,及時化解心問題、心矛盾,提升檢察機關的公信力和群眾的滿意度。三是建立回訪鞏固機制。在心理服務個案結束后第一時間對信訪人開展回訪,鞏固“心理服務+信訪”成果,確保涉檢信訪案件化解在基層,真正做到案結、事了、人和。2020年以來,全院12名具有心理咨詢師資格的干警,參與化解涉檢信訪矛盾21件次,息訴罷訪18件,實現(xiàn)了法律效果、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機統(tǒng)一。

二、推進“心理服務+刑檢”,疏導在押人員情緒。通過對在押人員進行心理疏導,緩解對抗情緒,維護監(jiān)區(qū)穩(wěn)定,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,減少社會對抗面。一是促成刑事和解。在辦理審查逮捕案件的過程中,對于存在被害人并且未達成和解的案件,引入心理服務機制,積極促成雙方當事人和解,最大程度修復社會關系。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同時進行心理疏導和引導,促成犯罪嫌疑人積極退賠退贓,真誠道歉,被害人打開心結,對嫌疑人諒解。2021年共對53件刑事案件促成和解。二是促進認罪認罰。在辦理刑事案件的過程中,對于不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引入心理輔導機制,由心理咨詢師向其講解認罪認罰的政策和后果,促成認罪認罰制度的適用,2019年至2021年,全院刑事案件認罪認罰適用率均超過90%,位于全市領先位次。三是促使降低上訴率。對于不認罪認罰和認罪認罰態(tài)度不好的被告人,在開庭審查環(huán)節(jié)引入心理服務和心理疏導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2021年,全院上訴率由年初的16.7%降至4.18%,有效減少因被告人不滿判決引起的司法資源浪費。

三、推進“心理服務+未檢”,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。堅持將心理服務作為檢察機關踐行“楓橋經驗”的重要抓手,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導28人次,心理測評13人次,幫助9名未成年人走出心理陰霾。一是跟蹤幫教,點亮折翼天使歸航明燈。對涉罪未成年人,堅持教育、感化、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、懲罰為輔的原則,對其進行心理幫扶教育,探尋犯罪原因。通過心理疏導和教育,糾正異常心理,重塑正確人生觀,幫助融入正常社會生活。啟動罪錯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計劃,建立集“幫教矯治、家庭教育、公共服務、綜合治理”于一體的預防治理機制。重點關注未成年人矯正對象的心理健康,成立心理健康服務小分隊,建立涉罪未成年人“一人一檔”心理健康檔案,對11名未成年人開展面對面心理疏導28人次。二是調解監(jiān)護矛盾,營造小船溫暖港灣。在辦理涉未成年人案件過程中,建立心理咨詢師與員額檢察官聯(lián)動工作機制,深入探尋不恰當?shù)募彝ソ逃龑⒆幼呱戏缸锏缆返挠绊?,對涉案未成年人家長進行心理輔導和干預,分類制定督促監(jiān)護方案,對4名涉案未成年人家長發(fā)出“督促監(jiān)護令”,責令家長接受家庭教育指導,督促履行監(jiān)護職責,建立健康親子關系,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再犯罪。三是筑牢校園防線,渲染紅領巾生命底色。加強與學校的溝通交流,研究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發(fā)育特點,有針對性的制作《未檢小報》和普法課件,到城鄉(xiāng)中小學開展線上、線下“送法進校園”活動60余場次。完善未成年人法治心理教育和犯罪預防機制,設立“未成年人心理咨詢室”,同步延伸到各中心學校建立“流動心理健康服務站”,運用科學的心理輔導和矯治培養(yǎng)未成年人主動調整和梳理不良情緒的思維。